本篇文章1260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新闻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罗宇凡、华昊迪)的“缺钱”成为目前中国经济最热门的关键词。 6月中旬以后,“银行隔夜拆借利率”这个非常专业的名词开始通过媒体进入大众视线。 20日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银行间利率再次全线上涨,利率首次超过10%,达到惊人的13.44%,创历史新高。 平时人们眼中最“不差钱”的大商业银行开始加入借款大军,银行的钱不够了!

“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缩的局面下,沪深股市也开始全线下跌,投资者纷纷减持手资产。 过去一周沪深两市新增股票账户数量减少58.47%,降至年内低点。 资本市场也开始面临资金外流的不自然状况。

但是,金融机构资金方面不断紧张,不久前央行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

两周前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整体货币政策稳健,但5月m2 (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5.8%,新增信贷量仍居高不下,人民币存款余额也已接近百万元大关。

中国真的在经历流动性严重的“缺钱”吗?

一方面是银行缺钱、股市缺钱、中小企业缺钱,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丰富,许多大公司仍然很富裕,大量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游资仍在寻找炒作概念,民间借贷依然风生水起。

双方很明显,目前的“缺钱”看起来来势汹汹,但实际上是资金不匹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 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公布的达到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计划,还是年来在“稳定增长”目标下放松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微调。 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流动性丰富的状态。 但是,在宏观数据上,m2与gdp的比率在扩大,到今年一季度,m2与gdp的比率接近200%,这意味着货币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从一个侧面来看,很多社会融资实际上并未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

许多业内人士和经济学家表示,导致当前金融业暂时“缺钱”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联邦储备系统表示,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资金外流速度将加快。

除此之外,中国金融体系内部杠杆率扩大的因素更不容忽视。 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纵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之间的错误组合来获取利差,资金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循环获利,“影子银行”大行其道,而且积累了风险。

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没有利率市场化,市场上有监管套期保值的机会。 在我国现有的信用和融资体系下,国有公司比民营公司融资具有先天特点,更容易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资金,从而通过贷款等方式进行套期保值,从而导致资金重复核算,导致社会融资总量虚增。

“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

由此可见,在“缺钱”的背后,不是是否有钱的问题,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花钱的问题。

正好在过去的本周,李克强总理主持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增量、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以好的增量,充分利用库存”已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总方针。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只喊着“缺钱”,央行却没有释放出越来越多的流动性。 这种控制导向似乎很含蓄。 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从简单的数量控制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标题:“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1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