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79字,读完约12分钟

编者按: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连日来,这个消息带来的热度持续发酵和震荡。 莫言的获奖,意味着什么? 会对中国文坛、中国文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成为文学的“引擎”,将中国文学带入世界? 我们还能从莫言的作品中吸收那些创作经验,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围绕这些话题,本版期待着组织这次笔谈,展开更广泛维度的思考。

莫言作品具备诺奖含量

陈晓明

其实诺奖并不依赖中国评论家的声音,主要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汉学家,国际图景 近年来传说很多,都说北岛,但后来被传为李锐,最近又说杨炼。 如果杨炼成了诺奖,中国就会有大诗人生气。 根据大江健三郎先生的说法,并不是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在我看来,与莫言齐名的中国作家是贾平凹,贾平凹是一位大作家,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相当于莫言旗鼓。 要说典型的本土和汉语特色,甲随和。 但是,贾平凹在海外的名声并不是莫言大,贾平凹的小说有很好的细节和部分的解决,微妙之处很聪明。 贾平凹的小说语言看起来很普通,精练有韵,但翻译成英语可能没有意义。 甲的故事变成洋文也是古老的做法,如果失去了语言的支持,甲的小说讲的什么故事可能不会打动洋人。 另外,贾小说的结构有点小气,过分迷恋中国古籍文化,对美文的痴迷,有时欺骗别人,总是欺骗自己。 贾应该有更独特更深的气象,这需要小说中的大势。

我以为两人的小说不分优劣,只是特色不同而已。 如果只能推荐一个人的话,我推荐莫言。 至少他实际上获奖的可能性与我无关,我只专注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诺奖含量。

莫言的小说更强大,他有远程核弹头,杀伤力更大。 从以前就流传着文化、地域特色、人性怪异、历史异化、民族认同……等,莫言的小说能找到现代国际学术界最热门的所有主题,是现代的表现,是后现代的魅力所在。 20年过去了,莫言的文章依然旺盛,笔力失常,也就是随心所欲,我做自己也不为过。 什么语言、感情、笑话、乐趣总是那么茂盛,就像他家乡的红高粱!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本土的中文文章如何与世界接轨,如何与世界一流大师的作品比肩,中间横亘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门槛,让本土文章在现实主义的壁垒中窒息。 当时的《根源文学》也学习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探索与回归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主义的结合,但结果还是成不了画虎。 直到21世纪初,中国作家突然找到了一条路。 那就是本土文章进入后现代门槛。 笔者并不意味着后现代马最先有远见,而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经验迅速发展,至今,中国作家能否在更多的艺术表现层面把握人类生存经验,无疑是艺术创新的标志。 近年来的一些作品,《丰乳肥殿》、《檀香刑》以及最近的《生死疲劳》,呈现出艺术上截然不同的气象,那就是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 中国文学真正的艺术冲刺,还是发生在关于乡土的中国故事中,这就是我们命中注定的文学命运。

莫言虽然最近的作品《生死疲劳》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但我从这部作品中仍然看到了旺盛的创造性,他操纵着叙事的自由和力量。 比以前的作品更自由,不能叙述没有被逮捕的事情。 乡土中国的历史书写都采用戏谑的表现,其黑色幽默渗透到骨子里,在欢笑声中沉浸在悲伤之中。 这部作品描绘了中国乡村土改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的半个世纪的历史,革命与变迁、历史与暴力、理想与衰落都融为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的故事都通过一个地主向动物驴、牛、猪、狗投胎来表现。 这是变形记的故事,是卡夫卡的形而上学变形记,在这里被改成了历史变形记、阶级变形记、人类历史中的变形记。 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将中国本土化,超越了卡夫卡。

当然有很多缺点。 他有时也没有节制。 他的特征是笔法放荡、古怪,但有时看起来油滑粗糙。 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应该适当考虑节制问题。 为了才能有更大的事。 另外,莫言的思想也不单一,他依靠的是乡土的经验和记忆,以及他的才气。 他的小说本身是反智的,这无可厚非,但他只有拥有更强大的智力才能彻底逆转,应该逆转自己的思想力量。

不能忘记莫言早期

邓雨

对于像我这样从事近30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职业学者来说,并不特别兴奋和意外 出乎意料,因为这个获奖对莫言来说完全是名副其实的。

现在的人们说起莫言,经常会出现他的《丰乳肥殿》、《檀香刑》、《青蛙》等耳熟能详的作品,以及国内相继获奖的许多大头作品。 其实,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或者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坛的意义来说,我们决不能忘记或忽视1980年代中期的段落。 1985年春,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萝卜》引起反响,接着在多份刊物上发表了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爆炸》等。 这一连串的作品,使当时还在北师大读书的我愣住了。 虽然读《透明的萝卜》还很辛苦,但是一旦到了“金发宝宝”“爆炸”等词,读起来越来越不舒服。 之后,进入高中教育后,我经常在我的课上讲莫言等极其艺术革新和现代风格的文学作品。 那一代的大学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

当然,这个时期的影响并不是他一个人战斗。 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后,涌现出一股越来越强大的文学思潮——寻根文学大潮。 这可以说是在文学真正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多年来的文学开始对社会生活彻底抛弃单纯的政治层面的表现,甚至完全说教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将探索的笔触纳入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从此我们的文学越来越超越了政治功利层面进入了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因此,我们的文学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也就是说,从这一代作家开始,中国作家必须真正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文化标志,真正与世界文学对话,并从中找到可以参与的立足点。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莫言的获奖是这一代作家实现共同目标的有力特征。 中国作家早就能与世界比肩,只能说是他们中名副其实的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文学的影响较弱,特别是近年来媒体的激烈冲击,中国的人文学科越来越被取代。 大学生和年轻一代全体的文学阅读陷入了冰谷。 作家在这样的时期获得这样的大奖,必然引起全国性的文学热潮,有可能开启文学的新时代。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是那个莫言先生

李丽仙先生

中国作家莫言先生第一次。 受此影响,图书市场马上掀起了“莫言热”,其作品在全国各地的书店相继“缺货”,出版社也急忙炒作其作品。 莫言先生的作品热卖,我认为是令人高兴的好事情。 只是,那个作品的热卖太晚了。 是因为许多文学爱好者没有接触过莫言的作品,还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把莫言推向风口浪尖,还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才如此畅销,不是文学爱好者爱上莫言的作品,而是莫言作品身上的光环所在

莫言还是那个莫言,莫言还是那个作品。 但是,今天莫言的作品很火爆,也出现了“一书难求”的情况。 在这一点上,莫言获得诺奖后,证明在国内掀起了文学狂潮。 另一方面,这只能说是文学的奇怪形象。

“文学是一个比较寂寞的行业,不能像电影和其他媒体那样,吸引那么多观众。 ”。 不用说。 这话有一层道理。 但是,今天莫言的作品如此火爆,与“落莫”的文学作品相比,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种极端的表现,是社会浮躁、浏览浮躁、写作浮躁、文学浮躁的表现。 而且,这种急躁是文学的奇怪形象。

文学并不一定要热闹。 “严肃的文学作品不热闹。 ”。 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以冷静的心,静观我们生活的社会,用真挚的语言表现的艺术。 今天莫言作品的热卖,是崇拜,是狂热,这值得我们反思。 面对真正的文学作品,无论能否获奖,我们都需要用真挚的心来浏览、品味,感受其价值和内涵。

粗而浑浊的莫言

辛泊平

]比较集中地浏览莫言,在大学里。 与当时最受瞩目的先锋作家相比,莫言和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大家一样,都是不太先锋的作家,但他们都是中文系的学子们不可避免的故事和浏览。 他们的重量,是为了他们的关怀,为了他们的坚守。 这些作家似乎关注着面对新鲜大胆的妙招,被我们忽视的现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用厚重的作品好好地守护着古老而必要的现实主义火种。 在他们的笔下,生命本身高于一切。 他们关注人的现实状况和精神困境,追求生存和灵魂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当然是很棒的一个人。

我的浏览体验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苦。 不仅是《天堂蒜薹之歌》的现实痛苦,大拇指手铐中令人窒息的冷漠和危险也很重要。 真正的伤和泪,看不见的灵魂地狱更令人不安。 因为,它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熟悉的地方,在我们熟悉的人事之间,就像草坪的沼泽一样,随时都会吞噬所有的生灵。 哲人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我认为,人比芦苇更脆弱,不可逆转的生命方向,让人的命运显得那么无力和偶然。 哈姆雷特的问题,生还是死,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人有选择。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选择看起来可疑、奢侈,越来越多的时候,人没有选择,只有忍耐,不自觉地随着陌生异己的力量,走向生命的毁灭或终结。 在这一点上,不用说他的人物作了血肉丰富的文学解释。 莫言的声音是粗糙凛然的,不是粗糙而是粗糙,不是冷漠的。 他的粗线来自生命中粗大的血管和坚韧的神经,他凛然的来自对他历史和现实的洞察和关怀。 他用平安雕刻的文案写下了对血脉喷张的生命的留恋,用殊死的呼声实现了对现在毫无骨气的人生的惋惜。 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言是在寻找根源,不是狭义的文化问祖,而是根植于现在原始生命力的问题。 他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活着的卑微如尘的肉体,而是某种力量、信念的代名词、寓言、象征、生命和时代纠葛的比喻。 他的《红高粱》粗犷,他的《檀香刑》深沉,他的《丰乳肥殿》大地浑浊散发着母性气息,他的《青蛙》到处展现着时代的主流意识和冷静的疏离与反思。 莫言笔下的现实总是与记忆相关联的,历史、现在、生命、灵魂、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共同书写着人类的现在、过去、人类的罪恶和救赎。 遮眼的感情多而杂,一方面对前人的喷气血性感慨,一方面对现实的冷漠和不公正叹息。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心情,最终沉淀下来的都是莫言作品中沉重的关怀和五彩缤纷的悲喜人生。 莫言得诺奖,中国文学怎么办?

许民彤

得知莫言获奖后,我们的作家和评论家非常感慨,莫言获得“诺奖”一事实至名归,先秦诸子、汉唐气象、汉唐气象。

尽管获得了国内外许多文学奖,但“我决不会为了奖项而写作。 无论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学“世界上没有英雄,纵子会出名”。

上个月,全球知名博彩企业unibet在网站上公布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赔率表。 中国作家莫言首次出现在类似名单上,一损六落五排,振奋了我们的文学评论界,就中国文学与“诺奖”的关系,讨论了中国作家是否有资格获得“诺奖”。 这些多种复杂的文化感情,有焦虑、期待、努力、自信、失望,也有人表示拒绝“诺奖”。 这就不难理解,我们渴望世界文学得到中国文学、中国作家的认可,希望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中国作家融入世界文学的快速发展潮流,为世界文学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对世界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化也迷恋着其他国家的人民。 中国文学总是处于世界文学的边缘,处于冷门的地位吗?

这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坛、中国文学的影响,应该是及时而深远的,成为文化、文学的“引擎”,从而引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世界 对文学有一定影响

莫言获奖是因为他独特的巨大文学成就,当然,我们不能认为我们今天的文坛,我们的文学进入了文学繁荣、大师的一代。 相反,我们的文坛,我们的文学中有很多担忧、思考的问题。

在这几年,特别是今天的媒体时代、数字化时代、图像化时代,文学存在空之间受到严重挤压,文学期刊,特别是纯文学期刊大多萎缩、破产,“文学人口”下降。 因为自我重复,大家经常这样说,“文学已死”、“文学存在困境”、“文学如何生存”、“这是文学的贫穷时代”……等等,现在的文学日益边缘化,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

所以,在我们把文化观察力和文学兴奋点集中在莫言的《诺奖》狂欢的时候,不能忘记文学本身、文学的困境。 因为我们的文学还没有迎来那个繁荣、大师辈出的时代。 这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所说:“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珍惜文学,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作家的创作,能够对抗这个伟大而困难的时代吗? / BR// BR /

标题:“千言万语说莫言”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5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