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95字,读完约2分钟

进入年,银行理财产品平时的收益率比去年低了很多,但在季度末银行“缺钱”的时候,各类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再江湖”,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季末收益率再次上升

“本行最新理财产品上市,投资期限短,预期收益率高,额度有限,想快速购买。 ”临近季节结束,各银行顾客的手机都会收到同样的邮件。 记者调查相关市场预计,收益率不像去年季度末的理财产品那样高,但就今年走下坡路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而言,近期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确实有上升的迹象。

“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记者最近在一家商业银行网点咨询时发现,受季末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基本维持在5%以上。 “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没有去年高,以前发行的产品,投资期限为1—。 三个月来,预期收益率4点多,比现在低几个百分点。 ”。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是这样说的。

“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其实,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金融界最新统计,今年1月至3月为3个时间段,其中1个月人民币理财产品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99%,2月为4.82%,3月为4.3%; 3个月人民币理财产品,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29%,2月为5.09%,3月为5.06%; 6个月的人民币理财产品,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56%,2月为5.43%,3月为5.32%。 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逐月下跌的趋势,平均至少下跌0.2%,其中短期理财产品下跌最为明显。

“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有冲动很难抑制

但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势头在季度末暂时缓和。 记者在一家银行发现,该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投资期为36天,预期收益率达到5.4%,但该产品的成立时间“不巧”为3月30日。

“其实,最近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很高,是因为银行要提取存款。 ”。 一位银行理财师这样解释。 据了解,在月末、季末等特殊时刻设立银行理财产品是银行的惯用手段。 通常情况下,顾客购买同一产品后,理财资金会被冻结几天,并记录为活期存款。 因此,银行在月末和季末等特殊节点,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提取存款。

“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记者发布消息时,财汇信息统计显示,以投资期为1—的3个月产品为例,3月初到现在共发行500个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7%; 3月最后一周银行发行的1—; 3个月理财产品共计119只,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76%,略高于3月的月平均收益率。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3月底发行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之前有所上升,但提升幅度不大。 对此,一位国有巨头告诉记者,由于3月资金面较2月宽松,到了季度末银行将面临一定的存款压力,需要发行高收益产品来吸收存款,但这些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并不像以往大众想象的那样高。

“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当然,对于银行发行高利率产品的垄断行为,监管层一直明令禁止。 为了抑制银行季末的存款冲动,上海银监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上海银行领域机构规范存款业务管理,严禁非法存款。 要求银行规范存款业务考核行为,建立日均存款统计制度,杜绝月末、季末、年末存款指标现象。 (记者金苹果)

“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上海证券报金苹果)

标题:“季末来临银行揽存冲动再起”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20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