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9字,读完约2分钟

快速发展的中国民营银行面临着顾客诉求、来自对方竞争的压力、盈利模式、人才瓶颈、监管方法的严峻挑战

在银行界,有“得零售银行者得天下”的说法,民营银行将作为零售业务的“贵宾室”服务,未来10年各银行将成为市场份额的制高点。

2007年3月中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率先开始私人银行领域的业务后,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跟进,在国内一线城市开始了私人银行领域的业务。

根据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国《财富》市场总额为16.5万亿美元,已居世界第三位,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 其中,中国每年拥有5000万美元以上财富的超高净值人群超过5000名,在世界上占6.4%,仅次于美国。

财富的迅速增长,国内民营银行领域的业务繁荣。 目前,16家外资银行在22个城市开设了近200家民营银行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5万亿元,形成了巨大的民营银行市场。

与国际老牌民营银行相比,新生的中国民营银行还有明显的差距,也存在许多亟待应对的问题。

首先是管理模式的缺陷。 与国外民营银行不同,国内民营银行大多隶属于零售银行,俗称“大零售”模式,只有民生和中信使用准事业部制。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有长期弊端,后者有客户不足。

其次是产品结构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民营银行普遍存在产品自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各银行提供的产品结构趋同化严重,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代理产品的手续费和存款利差。

再次是人才不足和环境制约问题。 人才短缺和新闻技术落后是制约国内民营银行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外,目前国内监管法规体系中没有制定单独比较民营银行领域务的专项规定,国内民营银行监管环境存在“监管真空”和“限制太严”的矛盾。

“私人银行中国纠结:监管真空和限制过严”

这些难题的处理,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自身力量,需要所有劳动者和监管层共同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民营银行快速发展路径。 探索虽然尚需时日,但民间银行发源地瑞士民间银行家一贯奉行的指导方针— —; “只有民营银行和客户利益相结合,才能真正为用户利益出发”,这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被重视,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

标题:“私人银行中国纠结:监管真空和限制过严”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1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