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字,读完约1分钟

《证券市场周刊() ·; 《红周刊》的作者刘步尘

6月17日,中国家电网报道,海尔白电集团副总经理孙京岩、负责零售业务的副总经理助理靖长春辞职。 但孙京岩否认这一消息属实,靖长春报道“有此想法”。

6月16日,《北京商报》报道,日前出席某商务论坛时,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表示:“去年年初,海尔员工人数为8.6万人,年末减少到7万人,裁员比例为18%。 预计今年将再裁减1万人。” 另外,裁员的对象是中层,因为制造业务的智能化减少了雇佣数量。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海尔的新理论

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海尔大裁员是在张瑞敏积极推进“人单一体双赢理论”的背景下发生的。 那么,海尔的“人类一体化双赢理论”是什么呢? 海尔推进的“自主经营体”是什么?

张瑞敏这样解释“人合一双赢理论”。 在网络时代,全世界的公司都必须以顾客为中心。 我们为了应对这个变化,现在提出了“人合一双赢理论”。 “人”是员工,“单”是客户资源,将每个员工及其客户资源联系起来,“双赢”是指为顾客创造价值,体现你自身的价值。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什么是“自主经营体”? 根据张瑞敏的解释,现在我们渴望原有的组织结构。 的最基层员工上面有很多领导,不容易自主决定。 现在,释放他,只要你有创造力,找到你的顾客,你就可以自己创业。 这和以前流传的管理理论完全不同。 一直以来流传的管理理论是管理者拥有各种管理工具来管理被管理者的封闭系统。 但是,现在我把它变成了开放的系统,谁都可以创业,从而迫切需要原组织。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海尔的新战术效果怎么样? 张瑞敏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有三个年轻人。 20多岁的时候,他们发现市场上有机会。 也就是说,很多粉丝对电脑游戏本有很多意见。 有很多专业要求,大致有3万以上的意见。 他们把这3万多种意见总结成13种问题,创造了新的游戏本。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查阅资料后,为了说明“自主经营体”模式的正确性,年11月8日的《青岛日报》曾发表了“海尔:自主经营体”这一员工样本”的报道,描绘了赵峰这一“自主经营体”的成功故事。 大家有有趣的事可以自己百度搜索。

我不知道网民是否理解张瑞敏的“人单一体双赢理论”和“自主经营体”,但说实话,我并不理解。

另外,我想知道海尔有多少这样的“三个年轻人”。 如果只有一个的话,退一步说,既是五个也是十个,坦率地说,我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这个模式是成功的。

海尔隐瞒了裁员的真相

谈谈我对海尔裁员的看法吧。 我认为海尔隐瞒了裁员的真相。 年连续大裁员,不是海尔企业广告的积极行为,而是人员自动流失的结果。 年实施“自主经营体”模式以来,海尔正常的公司经营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员工包括中层管理者都不擅长上司做什么,看不到公司的未来,员工个人利益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出现了离职的浪潮。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事实上,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张瑞敏的说法自己说不出口。 “年裁员1万人”和“以中层管理人员为主”是两个不可并列的概念,作为7万人的制造型公司,生产工人占公司职员的比例为75%~85%,海尔不可能有那么庞大的中层管理人员。 另外,中间管理层绝不是公司的支柱,“窝头”式的中间管理层大幅裁员,对公司感到痛心。 海尔持续大规模裁员实际上是为了包括中层大量离职而事先准备的“借口”。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事实从另一个层面证实了我的分解。 据6月1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海尔内部人士告诉南都记者,海尔正在推进小微化,将原经营体如销售企业等转变为“小微企业”,从与海尔的隶属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但是,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比如一些职场员工不愿意接受”。 请观察工作人员不接受海尔高层的方法。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这种比喻年前的海尔和今天的海尔的区别在于,当时的海尔是一家大商场,所有商品都在商场统一经营。 今天的海尔成为了农业贸易市场。 里面有很多摊子,每个摊子后面都站着一个小老板。

这几年,海尔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什么重大突破,不是开发了革命性的产品,而是频繁发表各种理论、概念、战术,从“激活休克鱼”、“斜坡理论”、“日结日清”到“人

海尔前进还是后退

一个问题是,这些战术、理论和模型给海尔带来了什么? 不比较的话就不知道。

首先和第一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海尔的主要竞争对手当然是美和格力。

年,海尔集团实现的营收和利润分别为1357亿元、62亿元。 当时美的集团(与今天的“美的集团”不同)收入约1000亿元,利润没有相关数据(当年美的电器净利润31.27亿元)。 同年,格力电器实现总收入608.07亿元,净利润42.76亿元。

到了2010年,海尔集团实现总收入约1800亿元,利润方面未见相关报道(有一种说法叫“超百亿”)。 同年,美的集团实现收入1210亿元,净利润73亿元。 格力电器实现收入1200亿元,净利润108亿元。

说实话,我这样比较不公平,针对的是格力电器和美集团两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和海尔集团这种非上市公司的数据,不专业。

另外,多年来,海尔集团的收益和纯利无人能理解,海尔从未回答过相关疑问。 海尔辖两大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和海尔电器,年合并后,总收入不得超过1300亿元,总利润不得超过60亿元。 当然,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的分解可能是外行。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很明显,美、格力和海尔的差距不是拉开,而是缩小。 也没有排除海尔在今后三年被美团超越的可能性。

与家电以外的公司相比,海尔怎么样? 找到了样本—。 —; 华为。

之所以选择华为,是因为十年前中国市场营销界提出了一个曾经感兴趣的问题。 中国公司“应该像海尔一样高调,还是低调”。 华为和海尔被认为是中国公司的两个不同样本,而且张瑞敏和任正非也代表着两种类型的公司家。

2004年,华为集团收入448亿元,2002年海尔集团收入达到720亿元(据其官方数据)。 。 到了2004年,海尔集团的收益约为1800亿元(利润暂时以100亿元计算)。 同年,华为收入450亿美元(约2790亿元人民币),利润超过286亿元人民币。

那么,安静的任正非在说什么呢?

正好在6月16日,任正非首次接受中国媒体的集体采访,他说:“如果有部门报告哪里做得好,我会问粮食是否增产。 如果粮食不增产,你怎么说做得好? 我担心如果我们的管理陷入孤芳自赏,结果会停滞不前。 ”。 真的很有趣呢。 这句话我曾问过海尔的张瑞敏。 你的理论再好也没用。 关键是没有你的粮食增产。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这些年来,海尔的理论层出不穷,备受瞩目,张瑞敏越来越像中国公司的“救世主”、“精神领袖”,但不可避免的事实是,海尔至今在国际市场上仍没有大的突破,“海尔”企业品牌仍是世界市场。 海尔的经营业绩、企业品牌的影响与张瑞敏的理论非常不相称。 与三星和苹果等国际企业品牌相比,海尔不可同日而语。 细心地发现,海尔“理论大丰收”的这几年,是海尔公司陷入停滞期的几年。 我们不禁问:“张瑞敏提出另一个新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这几年,中国公司家普遍推崇“变化、不变的真理”,公司战术三天调整两次,折射出公司战术极大的不成熟性。 因此,海尔频繁提出新理论、新模式的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这家公司至今没有的战术。

事实上,现在海尔最需要的不是新理论,而是—; —; 不折腾。

(证券市场红周刊)

标题:“海尔裁员1万人真相:或系员工自动流失”

地址:http://www.ygfootball.com/ynjj/10749.html